
出门小心!最近多人被它攻击,仅4口入院抢救
面部肿成“馒头”、呼吸困难、休克……
没错,一只小小的秋蜂就可能让你经历以上这些“恐怖瞬间”!
8-11月是蜂类活跃期,出门在外一不小心就可能遭遇 “致命攻击”。
9月份以来,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已累计收治20余例蜂蜇伤患者,其中部分出现过敏性休克、多系统功能衰竭等重度症状,紧急抢救后才脱险。
一个被蜇了4口,一个被蜇了2口
两人险些丧命
43岁的王师傅(化名)在山上劳作时,头部、胸前及右手先后被蜂蜇伤4口。
受伤后不久,他便出现短暂意识丧失,伴随恶心呕吐、小便失禁、大汗淋漓等症状。
家属紧急将他送往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。
此时的王师傅血压骤降,同时出现胸闷气急、喉头水肿、畏寒寒战等症状。接诊的章慧医生判定其为重度蜂蜇伤(过敏反应Ⅲ级)。
“蜂毒中的过敏原激活了免疫系统,引发了严重的过敏反应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。”
医护团队立即展开抢救,目前王师傅的病情已趋于稳定。
61岁的章大伯(化名)同样经历了惊魂时刻。当时,他正在路上走着,突然有蜂在他头部和上唇蜇了两口。
几分钟后,伤处出现红肿热痛,全身泛起斑疹,还伴随剧烈瘙痒。幸好送医及时,章大伯脱离危险。
高钰哲给患者看诊
即使伤口数量少
过敏体质者仍不能“轻敌”
蜂毒成分复杂,包含蜂毒肽、透明质酸酶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,可直接损伤细胞、促进毒液扩散,引发炎症反应与多器官损害。
蜂蜇伤后最早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过敏反应,可发生在蜂蜇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,症状轻重不同。
急诊科医生高钰哲强调:“即使伤口数量少,过敏体质者仍可能出现严重反应,及时就医是关键。”
轻 症
可见瘙痒、红斑、荨麻疹、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皮肤表现。
重 症
呼吸系统:可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,流涕、声嘶、呼吸困难、喉水肿、支气管痉挛、紫绀甚至呼吸停止等症状。
心血管系统:心动过速、低血压、心律失常、休克及心脏停搏的表现。
秋季蜂群攻击性增强
谨防被蜇伤
从蜂类习性来看,秋季是其储备越冬食物的关键期,觅食积极性高涨,且蜂群规模达到全年峰值,攻击性显著增强,一旦感知威胁便会集体出击。
眼下正值秋收季节,更是出游高峰期,朋友们一定要加强防范啊~
面对凶猛的秋蜂,急诊医生建议:
户外出行应避开灌木丛、岩缝等蜂类筑巢高发区。
着装选择白色、绿色、卡其色等浅色系衣物,避免鲜艳色与黑色,这些颜色易吸引蜂类注意。
不使用含香味的防晒霜、香水等化妆品,防止气味误导蜂类。
妥善保管含糖饮料和食物,避免甜味液体外露引发蜂群聚集。
若遇蜂类出没,切勿拍打或扑打,这些动作会被蜂类视为攻击信号,引发群攻。
若遭遇蜂群追击,必须尽快远离蜂巢或蜂群活动区域,并用衣物覆盖暴露部位,尤其要保护好头面部和颈部。
无论症状轻重
都必须尽快就医
一旦被蜂蜇伤,需分秒必争规范急救。
蜂蜇伤可能从局部疼痛快速进展为过敏性休克、急性肾损伤等致命危机,尤其是儿童、老人及有基础疾病者,对毒液耐受性差,更需警惕。
保持冷静:避免惊慌加速毒液扩散,迅速远离蜂巢区域,防止二次蜇伤。
检查伤口:胡蜂蜇后通常无刺残留,虎头蜂等则可能留刺,需用消毒工具平行拔出,切忌挤压以免毒液外泄。
清洗伤口需对症处理:蜜蜂毒液呈酸性,用肥皂水冲洗;胡蜂毒液呈碱性,可用食醋湿敷,无法辨别时则用流动水冲洗10~15分钟。冰敷15~20分钟可缓解肿痛。若出现皮疹、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,立即服用氯雷他定等抗过敏药物。
朗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