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专家在身边丨孩子一玩手机就停不了?医生:不一定是“网瘾”,但千万要当心
“孙医生,我孩子一回家就抱着手机,玩游戏、刷短视频,能连续两三个小时不动。我说他几句,他还特别不耐烦!您说,这是不是就是网络成瘾?”杭州第七人民医院诊室里,王女士满脸焦虑地诉说着自己的困惑。
然而,孙继军医生的回答却出乎许多人的意料:“大部分家长都习惯给‘玩游戏、看短视频’贴上网络成瘾的标签,但实际上,真正符合医学诊断标准的案例并不多。”
真正的网络成瘾究竟是什么?
如何区分不良习惯与疾病信号?
作为家长,又该如何科学应对?
本期专家
孙继军
杭州第七人民医院 物质依赖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?
个人简介
擅长精神分裂症、情感性障碍的诊疗,致力于物质成瘾、行为成瘾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识别、治疗和预防。
什么是真正的网络成瘾?
四个危险信号帮你识别
孙继军表示,网络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,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,如今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当出现网络使用过度、网络沉迷的情况时,就必须高度重视;若进一步发展为网络成瘾,则务必接受正规的治疗与心理干预。
他解释,网络成瘾并非简单地“玩得久”,若出现“对网络使用难以自控,将使用网络(手机、电脑)视为生活优先选择,不顾不良反应仍长时间使用” 的持续反复行为模式,就需警惕可能是网络成瘾。
具体来说,若出现以下信号,就需要警惕:
失去控制:对网络使用的开始、结束、时长及场合完全失去控制。
生活失位:将网络使用置于日常学习、工作、社交等一切生活内容之上。
明知故犯:即使已导致健康受损、成绩下滑等负面影响,仍无法停止。
戒断反应:被迫停止使用后,会出现明显的烦躁、焦虑、抑郁,甚至冲动攻击行为。
孙继军表示,“网络成瘾的危害是多方面的。首先它会侵蚀身体健康,如导致睡眠不足;其次,长期成瘾会让人产生易怒、焦虑、抑郁等情绪;此外,成瘾发展到一定程度,会使人拒绝其他社交活动,进而增加家庭冲突。”
从“学霸”到“成绩垫底”
孩子躲进网络世界,是在逃避什么?
“网络成瘾背后往往有深层次原因。” 孙继军接诊过不少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学生,通过沟通发现,主要原因集中在两方面:一是无法应对学习压力与人际关系,用消极方式逃避;二是亲子关系紧张,将网络当作情绪宣泄的出口。
16岁男生小许的经历,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
小学时,小许成绩优异,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。升入初中后,父母离异,他随母亲生活。母亲对他寄予厚望,要求极为严格,容不得半点差错。长期处于“高压”状态下,小许的情绪渐渐出现问题。
一次考试中,小许发挥失常,成绩跌出全班前十。母亲得知后十分失望,父亲也特意打来电话 “关心”……这次事件让小许感到 “窒息”。偶然看到同学玩手机游戏时能全身心投入、抛开所有烦恼,他便也开始跟着玩。
渐渐地,他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,成绩一路下滑至班级垫底。后来更是昼夜颠倒:晚上通宵玩游戏,白天蒙头大睡,拒绝上学,最终只能休学。家人断网、争吵都无济于事。这种状态持续一年多后,母亲才带他前来就医。
经过详细评估,小许被确诊为网络成瘾,伴有严重的睡眠和情绪问题。
孙医生将其收治入院,通过调整作息、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改善症状,同时建议家长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,引导他敢于面对挫折,并陪伴他参加户外运动。
经过两周调整,小许的情况明显好转。出院后,他顺利回归校园,成绩也逐步提升。
如何预防和干预
专家来支招
孙继军医生表示,对待青少年网络使用问题,关键在于把握“度”,避免简单标签化。成瘾性疾病的发展有一个过程,家长的任务是在早期发现沉迷苗头,探寻背后原因,进行有效干预。
针对如何预防与干预青少年网络沉迷,他给出四点建议:
01做好统筹规划
家长在允许孩子使用手机时,要与孩子约定好使用时限等具体事项,明确临时上交手机的事由与合理流程。
02主动分散注意力
当孩子使用手机时间较长时,可通过组织户外运动、安排家务劳动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,转移其对手机的关注,同时要坚定地对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说 “不”。
03加强亲子沟通
家长要学会用 “讲故事” 的方式,结合身边事例,帮助孩子理解虚拟与现实的区别,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。沟通的目的不是说教,而是引导。
04做好正面榜样
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手机使用管理规定,家长更要带头执行,主动用阅读、运动等正能量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,为孩子树立良好示范。
朗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