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专家在身边丨打破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魔咒!96岁老人重新走起来
在很多人眼里,高龄老人摔断髋骨,几乎等于给人生画上句号。髋关节骨折之所以常被称为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,并非指损伤本身不可救治,而是其引发的长期卧床、肺炎、血栓、褥疮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,会迅速夺走老人最后的生命力。
但96岁的陈爷爷(化名),却在杭州市五云山医院(杭州市健康促进研究院)团队的帮助下,打破了这个“魔咒”。
本期专家

钱玥
杭州市五云山医院(杭州市健康促进研究院)老年医学科(康复医学科)主任 ?主任医师
个人简介
浙江省、杭州市医坛新秀,杭州市中青年名中医。从事肿瘤病术后及老年病临床治疗工作,尤擅于使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恶心、呕吐、失眠、乏力等各种恶性肿瘤病术后疲劳综合征及内科常见病、多发病。
不盯着X光片
先画好“康复全景图”
2025年初,陈爷爷因夜间不慎跌倒导致髋部骨折,在接受骨科手术后转入杭州市五云山医院进行康复治疗。
“面对超高龄患者,绝不能只盯着显示骨折的X光片。” 医院老年医学科(康复医学科)钱玥主任表示,骨折只是“冰山一角”,其下隐藏着老年综合征——包括衰弱、骨质疏松、肌肉萎缩,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与信心丧失。
为此,医院第一时间启动了多学科诊疗(MDT) 和老年综合评估(CGA)?:不仅要评估术后生理功能,还要对陈爷爷进行疼痛管理、伤口护理、血栓管理、基础慢病管理等,术后也要对他的认知与精神状态、营养状况、日常生活能力、社会家庭支持等多维度进行评估。
“先摸清全身情况,再动态调整方案,才能少走弯路。” 钱玥说。最终,由临床医生、中医师、营养师、康复技师等组成的团队,为陈爷爷定下核心目标:打破“衰弱—跌倒—骨折—失能” 的恶性循环,重新站起来、走起来,夺回生活主动权。这幅 “全景图”,成了所有人的康复导航。
不“蛮干” 不“冒进”
6个月稳扎稳打重建功能
“高龄老人的康复,最忌讳‘蛮干’和‘冒进’。” 钱玥表示,陈爷爷的康复核心是“安全阶梯 + 无痛推进”。尽管整个过程长达六个月,但每一步都必须稳扎稳打。
康复从床上的 “小动作” 开始——踝泵练习(勾脚、绷脚) 是“第一课”。“爷爷别小看这个动作,能促进血液循环防血栓,还能练腿部肌肉,为站起来攒力气呢!”康复技师汪俊涛鼓励陈爷爷。
从卧位独立直抬腿、髋关节外展、弹力带抗阻锻炼,到卧坐转移、床旁站立,再到借助助行器行走,团队采用“渐进式负重法”,从脚尖点地到承受部分体重,每一步都严格评估其耐受度与稳定性。
当行走平稳后,训练进入更精细的阶段——平衡训练、步态矫正,并利用楼梯、坡道等真实环境进行“生活化”训练,确保锻炼的能力能真正应用于日常生活。
“科学康复才是‘金钥匙’。” 钱玥解释,太早不动会肌肉萎缩,太急着动可能二次受伤;只有精准控制负重,才能帮骨骼肌肉愈合,再通过平衡训练从根源防跌倒。康复的目标不只是 “能走”,更是“走得好、走得安全”。
不止治身体
更要扫开心头的 “阴霾”
陈爷爷在康复路上,遇到了两个 “拦路虎”—— 一个在身体上,一个在心里。
身体的问题出乎意料:他对常规的骨质疏松药和钙剂不耐受,引发了严重便秘。“这是‘卡脖子’的问题!”钱玥形容,营养跟不上,就像盖房子没地基,康复根本推进不了。
医院营养膳食部立刻介入,给陈爷爷定制“营养处方”:三餐里加足高钙、高蛋白的食物补营养,再用膳食纤维、益生菌、乳果糖调肠胃。没多久,便秘好了,陈爷爷的体重慢慢回升,身体有了“发力”的底气。
比身体难题更难的,是心理的 “阴霾”。有近一个月,陈爷爷总把房间窗帘拉得严严实实,躲在昏暗里不说话,连康复训练都抵触。
团队知道,不帮他打开心结,再努力的康复也会白费。一场“信心保卫战”悄悄开始:护士查房时,会顺手拉开窗帘,笑着说“爷爷你看,今天太阳多好”;康复技师汪俊涛改了训练计划,推着轮椅带陈爷爷去院区的阳光平台,在暖洋洋的太阳下练坐站转移——让康复和“开心”的感觉绑在一起。
慢慢的,陈爷爷话多了,脸上有了笑容。现在,他每天都能在护工陪同下,自己在院区里散步,步子走得稳,眼神也亮了。

图片由稿源提供
“老年康复不是只治病,更要帮助高龄患者突破生理的局限,做好整体功能的恢复,实现从‘延续生命’到‘赋能生命’。” 钱玥最后提醒,比起骨折后再康复,预防跌倒才是维护老人生活质量的关键——不管多大年纪,只要感觉身体机能在下降,就该提前建立防跌倒意识,这很重要。
朗读